菱窠旧事
来源:锦江区图书馆作者:浏览量:

 

李劼人(1910-1969)山西临猗人。原名明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主要负责人之一。七七事变爆发后,任太岳军区四分区政委、中共太岳四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建国后,历任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长、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物资管理部副部长。1969年1月13日逝世。 菱窠修建于一九三九年春,是四十八岁的李劼人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自己参与设计修建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一度被毁。 “文革”过后,巴金等川籍名作家大力呼吁下,成都党政部门恢复了菱窠,而且扩充规模,还升级为现代建筑,不再是早先的川西土平房了,把李劼人故居菱窠附近的几条路或以“菱窠”命名如菱窠东路、或以李劼人的名字命名如“劼人路”。 他创作了反映解放前夕畸形经济和畸形人性的长篇小说《天魔舞》,修改重版了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它们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 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不仅为我国新文学画廊贡献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他还创造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好几个“第一”: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 李劼人还是一位实业家,这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作家中并不多见。从抗战爆发直至解放初,他一直是嘉乐纸厂的董事长。嘉乐纸厂将西方先进的造纸技术引进到四川,产品满足了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新闻用纸和教科书用纸的需要。纸厂的部分利润支持了地下党主持的抗敌文协及其刊物《笔阵》的经费开支,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企业家,他曾资助过当年客居成都的一些生活困难的进步作家,如张天翼、陈白尘等人,一时传为佳话。 李劼人早年曾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和王光祈、周太玄等人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极有影响的社团,当中许多成员如毛泽东、恽代英、李大钊等,都曾为社会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他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刊物《星期日》,则影响了四川一代有为青年,如巴金、艾芜、沙汀等等,为“五四”火种在四川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李劼人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62年因病去世。家人遵其遗嘱,将他生前收藏的4万余册图书、杂志(内含16000余册线装古书)和1000余幅明清字画,连同他的居所“菱窠”,全部捐给了国家。

尊敬的用户:      有什么可以帮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