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别再骂我了: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来源:作者:浏览量:


老师,请别再骂我了: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



1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当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虽不奢望老师会像自己一样对孩子呵护周全,但也绝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苛待。

然而,近日一则小学老师在课上辱骂二年级小学生的新闻,令天下父母心惊。

据澎湃新闻报道,广东东莞某家长发现孩子近来总说脏话,如遇到难题时会说自己是傻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会说出“神经病,垃圾,一坨屎”等不雅词汇。

追问之下,孩子说老师在学校也这么说。

为了求证,家长在孩子身上放了录音设备。听了录音,家长发现孩子的语文老师在课上经常说出“蠢货”、“垃圾”、“神经病”等词汇 。

该家长标注为“11月7日下午”的录音中,有大人的声音说:“蠢猪!往后翻!猪都比你聪明,我在讲课的时候别动!动一下打一下!”“上课,XXX滚出去立刻滚。”

此时,录音中有孩子哭的声音。

在标注为“11月19日上午”的录音中,有大人的声音说:“看看你们这个垃圾成绩,简直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你们那些60多分70多分的就是要死的,自杀的。”

这名家长在听到录音后觉得不可思议,担心老师的辱骂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同样为人父母,我非常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本是为了让孩子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将来做个有用之人。

然而,这样一位老师,在讲台上对着这么多年幼的孩子动粗口,甚至辱骂,嘲讽,孩子幼小的心灵怎能不受伤?

2

虽然,这样的老师在教师队伍里只是极少数,但近年来媒体曝光的类似事件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理解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孩子做错事,违反了规矩,批评一下,语气重一点,都可以理解。但不管怎样,批评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

心理学家陈会昌博士说:“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婴儿期就有。当孩子进入小学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发展,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严重阻碍他们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却说:“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也要给他一个好脸。”

因为和悦的脸色,和蔼的语气让孩子体会到爱与尊重,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更能培养出自主性、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责任心。

孩子如果总是被严厉的批评打击,甚至被刻薄的语言辱骂,嘲讽,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低自尊,自卑,甚至会选择破罐子破摔,停止自我成长。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事情:

一个初中男生名叫阿龙,没有父亲,母亲是在学校附近的菜市场做秤卖秤的。刚开始时阿龙成绩不错,后来慢慢的成绩下滑到中下游。

为此,班主任经常在讲台上大声批评他,说你不好好读书就去接你妈的班,去给秤杆钻眼。全班同学听到后每次都哄堂大笑。

有一次,班主任又这样当众训斥阿龙,阿龙回嘴道:你骂就骂,打就打,别每次都说我妈。班主任听后特别生气,说你不想读书就给我滚。男生说滚就滚,一边擦眼泪一边抓起书包就跑了。

后来男孩果然没来读书了。本来以他的成绩坚持下来考上高中是没问题的。中途辍学后,阿龙最后只能在街上摆小摊谋生。

从阿龙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杀伤力有多么厉害,不尊重人的批评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倍感屈辱。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孩子可能会意气用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明理如老师,应该明白这其中的利害。

3

其实,老师严厉批评甚至辱骂孩子,其本意是希望孩子能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有所进步。相信没有老师真的希望自己的学生变成“蠢货”、“垃圾”。

既然如此,老师在管教孩子时,是否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想想怎样的方法会更有效,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打击呢?

《正面管教》一书指出,教育者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

“赢得”孩子是指大人懂得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顺从。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先生用四块糖 “赢得”了孩子。没有一句批评,反而处处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爱与尊重来感化孩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孩子,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向善、成长。

4

在西方教育界,同样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开学第一天,老师汤普森夫人面对着全体五年级学生,说她会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班里有一个叫泰迪•斯托达德的小男孩,他衣着邋遢、上课不专心,很让汤普森夫人头疼。

有一天,汤普森夫人查阅每个学生以前的学习记录表,当她看到之前的老师写给泰迪的评语时,感到很吃惊。

一年级老师写道:“泰迪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作业写得很整洁,也很有礼貌,他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欢乐。”

二年级老师写道:“泰迪很优秀,很受同学欢迎,但是他很苦恼,因为他妈妈癌症晚期,家里生活很困难。”

三年级老师写道:“母亲过世泰迪一定不好过,他很努力表现但父亲总不在意,若再没有改善,他的家庭生活将严重打击泰迪。”

四年级老师写道:“泰迪开始退缩,对课业提不起兴趣,没有什么朋友,有时会在课堂上睡觉。”

而到了五年级,汤普森夫人对泰迪的印象成了“衣着邋遢、上课不专心”,而且她还很喜欢在他的卷子上用红笔画一个大大的叉。

此时,汤普森夫人感觉很羞愧: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坏孩子,泰迪一开始很棒,而后来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妈妈去世了,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这真是无比沉重的打击。

孩子情绪低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是情有可原。泰迪需要的是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她开始特别关注泰迪,发现越鼓励他,泰迪的反应就越快。到了年末,泰迪已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尽管汤普森夫人说过会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但泰迪却是她的宠儿。

最后,泰迪学有所成,成了博士,结婚那天,他邀请汤普森夫人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新郎母亲的位置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和鼓励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着孩子们的身心,让他们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孩子,请从尊重孩子开始。

尊敬的用户:      有什么可以帮您的!!!